发布时间:2022/08/23 来源:规划司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县城已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更多在省域内流动,农民在县城购房安家、向县城集聚的现象更加普遍,县城及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已达2.5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缩小县城与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既能让农业转移人口以较低成本享受城镇生活,也有利于缓解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过度集聚问题,促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另一方面,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的基本单元,增强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功能,有利于畅通城乡间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互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资金、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的“源头活水”。同时,县城建设还是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的潜力空间。在当前经济情况下,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精准扩大有效投资,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结合点,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决策。
目前,我国县城的功能品质总体上与大中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了县城产业和人口集聚潜力的发挥。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在工作中要把握重点任务,突出“一县一策”,精准补齐短板弱项。
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只有产业持续壮大,县城发展才能形成就业增加、人口集聚、市场繁荣的良性循环。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强主导产业。我国很多县城在细分领域已形成了配套完善、协作紧密的主导产业。应瞄准巩固和拓展产业优势,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健全通用基础装备等产业平台配套设施,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差异化优势。二是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发展仓储物流、电商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把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主体留在县域。三是适应县城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优化消费环境。改造提升百货商场、大型卖场、特色商业街等,加强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让县城居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城市生活。
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我国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普遍底子薄、欠账多,道路拥挤、管网老化、社区配套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公路客运站、公交场站服务功能,按需建设停车场及充换电设施。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增建口袋公园、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发展多样化、嵌入式便民服务。推进县城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将县城建设成为数字城乡的重要枢纽。二是着力增强县城发展韧性。健全防洪排涝设施,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备用设施,让“面子”靓丽起来的同时,使“里子”更加坚强可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我国县城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中心城市,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安家意愿。一是打破按照行政等级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思维惯性,强化县城特别是人口流入较多县城的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县级医院、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增加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托位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水平,强化省级和地级及以上城市三甲医院对薄弱县级医院帮扶等。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既应补齐县城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又应彰显绿色人文风貌、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是着力提升县城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下大力气完善老城区、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统筹做好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大宗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塑造蓝绿生态空间。二是厚植传统文化底蕴。很多县城拥有悠久历史,留存了深厚的文脉记忆。应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地方元素融入县城建设,形成独具魅力的风貌印记。
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我国5亿多农村人口多数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需要县城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乡村振兴的平台作用。一是在有条件地区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二是依托县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支持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等。
县城建设任务点多面广,必须坚持历史耐心、把握工作节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工作中应严守5条底线,即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守历史文化根脉,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严防“大拆大建”和炒作房地产,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应统筹协调、加强配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共同推动县城建设行稳致远,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