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产业拔节成长、羽翼渐丰。全市1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产业项目309个,全面建立扶贫产业带贫益贫机制,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1.1万余户。特色扶贫产业,不仅打通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路,而且开出了乡村蝶变的良方。
盘活“沉睡资源”
筑牢脱贫“靠山”
去年“十一”假期,盂县梁家寨乡猫铺新村迎来了旅游旺季:五颜六色的墙体彩绘,让小村变成了“童话世界”;“猫铺人家”农家乐里,村民忙着为游客准备农家饭;鲜果采摘园里,成熟的李子挂满枝头……
这几年,猫铺村村支“两委”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深挖本地资源优势,把花椒树种植、核桃林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组织农技人员开展良种推广、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科学种植能力。村里还成立了盂县得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村里盛产的花椒、核桃精加工成花椒油、花椒面、核桃油等农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发展之路。“思路一宽天地广。几年前,村里按照‘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村集体企业盂县得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起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村里多年的花椒林、核桃林焕发了新的生机。去年,村里的花椒、核桃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订购的商家比过去多了几倍。”史保成高兴地说,“村里名气大了,我们又开始挖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游,‘沉睡’多年的资源终于‘活’起来了。”
和猫铺村一样,我市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村昔日的“沉睡资源”变成了如今的致富来源,靠的正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扶贫产业。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村也因为一项项“幸福产业”的扎根大变样: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发展内生动力也被激活,开始谋划适合自家的产业。
找准产业定位,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有了“靠山”:郊区西南舁乡东林尖村的苹果产业日渐成熟,收获季节村民在田间地头采摘、发货,忙得不亦乐乎;平定县东回镇朱峪村与邻村共同发展玉露香梨产业和中草药产业,玉露香梨和地肤远销省内外;盂县梁家寨乡邢家庄村村民靠着蘑菇种植、光伏产业富了“口袋”,告别了曾经的苦日子,奔向新生活的劲头一天比一天足……
持续“抱团”发展
增强产业活力
60岁的于富生是平定县东回镇青杨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因为孩子上学、妻子腿有残疾,于富生照顾家里不能外出打工,只靠种3亩薄地讨生活,全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张张。2018年,于富生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交通便捷、生活条件便利的冠山镇鹊山村移民新居。生活方便的同时,各种开销相应变多,于富生却一点也不担心。
原来,平定县按照“一个产业园、一批贫困户、一条致富路”的思路,在鹊山村移民新居附近规划建设了安置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的扶贫产业园。扶贫产业园在引进山西天弘晋腾商贸有限公司后,陆续引进艾之冠、久洳号、秦汉食品、农兴邦、绿德、晋婆婆等6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附近的贫困劳动力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2.5万元,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如今,于富生已经在“家门口”的山西天弘晋腾商贸有限公司找到了营生,每月能挣2000多元。“老伴身体不好离不开人,如今守家在地就找下好营生,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人。”说起扶贫车间,于富生直言“不赖”。
好的扶贫产业,关键在可持续。哪怕没有扶贫干部、不给帮扶政策,自己也能挺立在市场大潮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无形中把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捆绑’成了一个整体。只有大家目标一致、利益相关、共同进退,才能促进产业活、企业兴、群众富。”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傅河一语道出扶贫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全市19家龙头企业、76个家庭农场和513家农业合作社广泛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依托“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发展带动模式,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劳务就业等多种形式,企业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与半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生产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大大提高;村集体通过资产、资源入股,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有了就近的便利资源和稳定的市场,逐步朝着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做好“特”“新”文章
深挖产业潜力
脱贫攻坚让乡村变了样。一些多年在外工作生活的郊区西南舁乡代家庄村人回到家乡,面对小村的巨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村口的黄河文化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红色文化展馆、特色民宿、小杂粮加工车间、苹果干加工坊……处处是新景象,处处孕育着希望。
2016年,代家庄村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帮助下,发展光伏、特色种植、杂粮加工等产业脱了贫。依托苹果采摘、农家“玉米宴”、红色文化资源,以全市聚焦“六新”突破重点打造的七大产业板块之一文旅康养产业为引领,推动乡村旅游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如今的代家庄村从昔日的贫困村“逆袭”成了“网红村”。
产业要带民脱贫,更要引领乡村振兴。许多靠着产业脱贫“摘帽”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站在新起点,将眼光聚焦到“新”“特”,深挖产业潜力。酿品饮品、杂粮新品、中药品、果蔬制品、畜产品、功能食品“六品”精深加工产业成了全市农业领域聚焦“六新”突破的抓手,不少以此为主导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平定县柏井镇乱安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212户480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65人。2015年,市园林管理处成为乱安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乱安村利用市园林管理处的市场渠道和技术优势,确立了以东兴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苗木种植实现调产增收的脱贫发展思路。2016年,合作社将乱安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入社,流转村民土地,开始种植特色苗木,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年度分红协议。“开始时,村里特色苗木种植面积约18亩,现在达到了50亩,有海棠、樱花、胶东卫矛等14个品种。”乱安村第一书记张世明说。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分红、在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实现了增收。
靠着特色苗木种植产业,2017年乱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之后,村里又瞄准了药材种植产业,引导村民种连翘。“省、市、县各级鼓励药茶产业发展,连翘又是很好的药茶原料,村里尝试种了400亩连翘。采下的连翘叶、连翘花有很好的保健功效,不愁卖。”张世明说,“求新求变、打造特色,不仅改变了村里‘玉米独大’的种植结构,也让村民转变了思想、脱贫致富的步子越迈越大。”